24小时在线平台

当前位置: 24小时在线平台 > 零基础学习 > 文章页

机器人触觉研究获突破 让机器手更“聪明能干”

时间:2025-07-02 22:5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8 次
机器人的功能再炫酷,最终还是得能“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马道林一直致力于解决具身智能发展的难点——触觉,这是机器人能“用”的基础

机器人的功能再炫酷,最终还是得能“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马道林一直致力于解决具身智能发展的难点——触觉,这是机器人能“用”的基础。马道林的研究论文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上获最佳论文奖,从4000多篇参会论文中脱颖而出。他去年5月创立的硬核科技企业——千觉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至今已获得三轮融资,其研发生产的多模态触觉传感器已在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应用。马道林团队还正与宁德时代合作,对用机械手装配电池开展概念验证研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已接近产线应用。

机器人触觉研究获突破

横跨学术界和产业界,马道林表示科研一定会有人才、就业、企业合作等溢出效应,希望这种溢出能在自己的祖国发生。一只机器手摸过一排字,立马就能识别出其中含义。这只机器手搭载的是马道林团队自研的千觉G1-WS多模态触觉传感器。这个全球领先的传感器测量分辨率精度达每平方厘米5万个测量点,突破了传统触觉传感器的感知界限,信息感受密度达到人类手指的800倍,使机器手能够灵活地完成毫米级精细操作任务,比如拆开电脑主机装内存条。

机器人触觉研究获突破 让机器手更“聪明能干”

人类大脑协同控制手腕、手指,实现精细操作,靠的就是触觉。现在的机器人虽然能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但要像人类一样依靠机器手的触觉将信息反馈给“大脑”,再由“大脑”处理这些信息并指挥机器手精细操作,仍然很难。因此,目前全球工业界只有3%至4%的刚性、规则物品能够由机器人自动生产搬运,剩余96%的柔性、异形、易损物品仍然需要人力完成。按照传统视觉与触觉配合的路径,很难提升机器手完成精细任务的成功率。原因在于,视觉容易被遮挡,而且有视角限制。触觉信息与视觉信息不仅模态不同,信息流特征也有显著差异。视觉获取的信息通常是连贯的,而触觉在与物体接触后只触发局部信号;视觉对物体位置的感知精度基本在毫米级,触觉往往需要微米级。马道林另辟蹊径,提出了“依靠触觉和接触构建空间感知”的机器人精细动作操作路径,“绕过”视觉信息处理,只需要一个多模态触觉处理器就能解析物体的形状、旋转、位移、摩擦、滑动等多模态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对力度和位置的精细化控制。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7-03 22:07 最后登录:2025-07-03 22:07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