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她是被毛主席称赞过的“阿庆嫂”
1974年,李小嘉(右二)在《沙家浜》中演“阿庆嫂”。 王志伟 翻拍
1972年李小嘉(左)主演《送货路上》剧照。 王志伟 翻拍
生活中的李小嘉。69岁的她,举手投足间仍可清晰看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王志伟 摄
记者 田芳 实习生 蒋云侠
喜爱花鼓戏的老中年人提起她会说,嗬,是《打铜锣》里的林十娘啊!爱看电视剧的年轻人则会说,是《一家老小向前冲》中的严婶子吧。她,就是李小嘉,在花鼓戏上和影视上的两面艺术形象,成就了李小嘉的艺术人生。在省花鼓戏剧院院庆60周年纪念会上,李小嘉告诉记者:“我爱电视,更爱花鼓戏!”
凭着“林十娘”走向全国
21岁,在湖南花鼓戏《打铜锣》中饰演林十娘,一举成名;36岁,在移植京剧样板戏的花鼓戏《沙家浜》中成功扮演阿庆嫂,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40岁,被委以重任,当上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院长。李小嘉的一生都与花鼓戏拉扯不断。她说她永远不会觉得腻,“我享受演员在舞台上去演绎不同的角色,林十娘、阿庆嫂和祥林嫂等一个个角色给了我丰富的人生体验。”
回想起一生的舞台事业,李小嘉感触颇深,“很多事情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般的清晰。”当时初中毕业的李小嘉,参加了长沙市举办的中学生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后,就被省花鼓戏剧院看中,从此开始了她漫长且丰富的舞台生涯。
1965年,花鼓戏剧院的三个小戏《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汇演。李小嘉作为新人担任《打铜锣》的主角“林十娘”,《打铜锣》一演而红,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立马抢拍了戏曲电影《打铜锣》《补锅》,年仅21岁的李小嘉很快成为全国的舞台明星。
“我们花鼓戏剧院最擅长现代戏,现代戏最需要的就是生活基础,为了演活剧中的人,当时我们这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小姑娘经常被领导赶到农村体验生活。”李小嘉说,“有一次演《送货路上》,导演说,‘看你们挑担那里像咯?’于是我们硬是到农村跟着农民一起挑谷子挑水,学了一个月再到舞台上一走,没一点走样了!”
毛主席称赞“阿庆嫂”
不过,“林十娘”的光环并没在李小嘉头上戴多久,“文革”开始后,《打铜锣》《补锅》都被打倒,李小嘉、李谷一、刘赵黔等一起被下放到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打倒了很多人,可没有击垮李小嘉。农村双抢季节,三个人嘻嘻哈哈一块比赛插秧,李谷一和刘赵黔手脚麻利,总是飞快地抢到前头,把李小嘉的出口也插满秧把她关进“笼子”。三个疯丫头走到哪里就把快乐带到哪里,农民们看她们辛苦,就提议说:“你们别插了,休息一会,你们就坐在田埂上帮我们唱花鼓戏吧,这样大伙也有劲了。”很多年后,李小嘉到当年下放的村里去,村里的人还认得她:“这不是当年的李小嘉吗?”
“我在那一年的改造里,依然积极充实自己,在一次次为群众表演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李小嘉说。一年后,省里重新组织文艺队伍,成立文工团,李小嘉第一批被调回。
李小嘉被调回是参加花鼓戏形式移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演出,她演“阿庆嫂”。李小嘉、李谷一、刘赵黔三人还到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她们郑重其事地扯了蓝色和白色的绸子,做了一件白色绸衬衣、蓝色绸裤子。在北京她们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三个矮个子丫头挤在人堆里拼命踮脚,三人急了,索性商量着用长沙话大叫:“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果真注意到了家乡来的一群辣妹子,回身向她们挥手致意。毛主席在看了《沙家浜》后,还连声称赞:“这个阿庆嫂演得利索!”
“严婶”是艺术生涯的衍生物
与舞台上的多变生活不同的是,生活中的李小嘉却是直线条。“一个单位就是我的一生。”李小嘉告诉记者,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53个年头,就是她的全部演艺生涯。而一个完整简单的家庭,陪伴她度过轮回秋冬。“我和老伴在一起生活四十多年,一直都相伴在一起,直到早几年他过世。”
62岁退休的李小嘉,本应该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她选择了接拍《一家老小向前冲》。“都已经奋斗到这步了,为什么还要将自己逼得这么紧?”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小嘉说:“我想延续艺术的生命,想去尝试一些东西,看看自己能不能够也同样做好。”但有了尝试的勇气并不代表就信心十足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她也特别忐忑,担心自己根深蒂固的舞台腔会时不时蹦出在电视银幕上。“我当时就跟导演说,只要看到我有那个腔式,就一定要打断提醒我。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我渐渐找到了感觉。”一演八年,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很多观众将李小嘉与“严婶”完全画上对等号。见到李小嘉,脱口而出叫她“严婶”。
“舞台感觉太美了”
谈到在舞台和电视上的感受,李小嘉说:“舞台感觉太美了!我更爱花鼓戏。”
“舞台上演员的情绪是连贯的,它整个情绪的表达让我更为享受。而影视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一次别样体会。”她说,“如果我还年轻,也许我会说我还想尽自己所能去塑造更精彩的角色。但现在我已经69岁了,所以我只能说我很享受每个角色带给我的记忆。因为在每一个角色的表演过程中,他们复杂的心理和复杂的人生,都让我非常过瘾。”李小嘉认为,艺术的追求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她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将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力传播得更远,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对于花鼓戏来说,过去是等客上门,现在要走出去。”李小嘉希望年轻一代能够耐得住寂寞和贫寒,让花鼓戏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融入群众。